掺氮类金刚石薄膜的微观结构和光学特性研究
采用射频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(PECVD)制备掺氮类金刚石薄膜(DLC:N),通过原子力显微镜,拉曼光谱和椭圆偏振光谱等对试验样品进行研究,实验结果表明,在薄膜中,氮元素主要以C=N 键的形式存在,起到了降低薄膜内应力,提高薄膜附着力的作用;此外,通过控制掺氮量可以制得折射率在1.85~1.6 范围内的DLC 薄膜。
DLC 薄膜是一种新型的功能薄膜材料,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,抗腐蚀能力,高电阻和电绝缘强度,尤其是在红外频段具有极好的透射性和光学折射率,但制备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内应力,膜与基体易分离,使得薄膜的厚度受到限制。
为了进一步提高类金刚石薄膜的实用性,很多研究人员尝试在薄膜中掺入不同元素来改变其性能,结果发现:掺硅可以提高薄膜的红外透过率;王进在薄膜中掺磷可以改善其血液相容性;Narayan等人的工作表明金属的掺杂可以使薄膜内应力有所降低,稳定性有所提高;Cohen等人发现氮的掺杂可以提高薄膜的附着力,从而达到提高膜厚的目的。这些发现对于类金刚石薄膜的应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在此基础上,本文采用RF- PECVD 法,希望通过改善类金刚石薄膜的内部结构而使其具有更优良的性能,通过原子力显微镜,拉曼光谱和椭圆偏振光谱对掺氮后薄膜的微观组成,结构特征和光学特性进行分析,深入讨论掺氮量对薄膜的影响。1、实验
本实验中,采用射频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,用13.56 MHz 射频电源进行供电,平行板电容耦合式放电系统,极板间距为40 mm, 给基片([001]单晶硅片)施加- 150 V 偏压。用CH4 作为碳源,混合Ar,保持CH4 和Ar 的流量为15 sccm 和85 sccm, 控制N2 的流量在0 sccm~100 sccm 之间,实现掺杂,系统的反应压力为1.3 Pa。实验通过原子力显微镜(本实验中采用俄罗斯Verp47 型AFM) 观察掺氮后薄膜的表面形貌特征;用拉曼光谱(采用Jy- HR800 型激光拉曼光谱仪)来表征薄膜的微观结构和组成特征;光学参数采用椭圆偏振仪(ELLI- B 型测试仪)测量谱线,通过数学拟合而确定。
2、结果与讨论
2.1、DLC:N 的原子力显微镜表面形貌表征
下图1 分别是DLC 薄膜和含氮量分别为3.5%,8.6%和12.7%的DLC 薄膜的AFM 图片。由图(a)可见,未掺氮的DLC 薄膜,由尺度为几百纳米的颗粒所组成,颗粒之间存在很多缝隙和孔洞;而掺氮后,薄膜表面颗粒大小明显减小,颗粒大小变得均匀,随着掺氮量的增加,突出的颗粒从几百纳米减小到几十纳米,并且颗粒密度逐渐增大。
从薄膜内部化学键的角度分析,类金刚石薄膜中一定量C- H 键的存在会使sp2 键和sp3 键发生畸变,整个网络处于限制太紧的状态,因而形成非常大的内应力;掺氮后,薄膜内部形成C- N键,C=N 键,这两种键合方式所引起的晶格畸变比C- H 键小很多,因此,氮的掺入降低了C- H 键的含量,起到了降低薄膜内应力,提高薄膜附着力的作用;此外,氮的掺入使得薄膜的表面粗糙度降低,这说明薄膜颗粒密度随掺氮量的增加而增加,并且更加细致均匀。而图中显示的非常大的突起,可能是由于薄膜表面的灰尘等杂质颗粒的影响。
3、结论
通过原子力显微镜、拉曼光谱和椭圆偏振光谱对DLC :N 薄膜的研究表明,氮原子在薄膜中主要以C=N 键和C- N 键的形式存在,氮的掺入使薄膜具有比碳氢原子组成的DLC 薄膜更高的稳定性和附着力,并且通过控制薄膜的掺氮量可以制得n=1.85~1.6 的薄膜。因此,DLC:N 薄膜是一种优良的,力学性质稳定的光学薄膜,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。